「放不下」不是你的錯,而是人類大腦的原始設定——淺談柴尼格效應:未完成的心理迴圈
- Vida Huang
- 2024年10月22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有趣的特性:傾向於記住未完成的任務,並且較容易放下已經完成的事情。 就像小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,總會期待說故事的人,能為每一個開始的故事都畫上圓滿的句點。
這些未解決的事情或任務,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尚未完成的迴路,而大腦將依循它的特性,不斷提醒我們要去處理、完成它,這種心理現象就叫做柴尼格效應(Zeigarnik Effect)。
其實,我們非常容易在生活中遭遇此種心理現象,常見的例子有:
一直想著未完成的工作內容
忍不住狂追「下集待續」的連續影集
急切想知道競賽的最終結局(比如黑白大廚的評審結果XD)
反覆思考人際關係中未解決的衝突
放不下情感上的未完成與糾結(失戀,就是一種未完成的戀情)
⋯⋯等等
這些尚未「結案」的事物往往會不斷懸在我們的心上,直到該思考迴圈得到某種形式的「完成」為止。
為什麼叫人「放下」通常沒什麼用?
像是「放下」這類安慰人的話,之所以會讓人覺得沒什麼幫助,其實是因為會讓我們感到放不下的,本質上常常都是未完成的遺憾。
想為這些未完的故事找到一個結局,是大腦自然的傾向。
為「完成」尋找新的定義
雖然很多事情無法重來,也可能永遠等不到結果,但如果我們能為這些未完成的事「賦予一個新的意義」,就有機會創造一種心理上的完成,讓自己在心中達成某種和解。
要幫助大腦為事件「賦予意義」有幾種方式:
利用「小步前進」來緩解焦慮
當目標太大時,容易讓人感到壓力與焦慮。其實我們不需要一股腦完成所有的事情,而是可以把大目標分解成小步驟,一步一步完成。每個小進展都能帶來成就感,也能讓大腦感受到「完成」的滿足。
書寫或記錄未解決的問題
將未完成的任務或心中的想法寫下來,形式可以是一封信,或是一份簡單的待辦清單。
雖然這些事情實際上還沒有完成,但「寫下來」可以讓大腦有種「已經處理」的感覺,而書寫也對釐清思緒很有幫助。
我自己常用的做法是:在下班前把未完成的工作事項一一寫下來,作為一個「給明天的自己」的交接儀式,提醒大腦把工作放下,好好享受下班後的時間。
理解有些事無法立即完成
就像種子需要時間發芽生長,某些事情本來也就需要時間醞釀。理解這個道理能減輕我們的心理負擔。你可以主動選擇擱置當下無法解決的問題,在適當時候再回頭處理,不必急於一時。 慢慢來,也許會比較快。
以行動代替過度思考
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反覆思考(rumination)的迴圈,那就找件「現在能做的」事情來做吧!即使只是一個很小的行動,也能幫助我們走出反覆思考的困境,激發新的想法,並帶來更多的可能性。
轉換目標
我們可以調整或改變原先的目標,思考這個事件或挑戰為自己帶來了什麼更大的價值或學習,這樣可以幫助大腦不再糾結於具體的結果,而將行動目標轉換為對過程或經歷的理解。這種思考的轉換(轉念)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智慧。
接受「未完成」也是一種完成
我們可以重新定義「完成」的標準,接受有些事情可能永遠「沒辦法完成」的事實,在心中賦予它一個句點。例如將學到的經驗、成長的體會當作一種完成,而不一定要獲得實質上的結果。
以上幾個方法都可以靈活搭配運用。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在心中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與平衡。而這需要時間,一點也急不來。
走向內在的完成
大衛・凱斯樂在《意義的追尋》一書中提到,意義是由自己來創造的,只有你可以找到你自己的意義。這個「意義」是否有意義,唯一能夠回答的,就只有你自己。
這些賦予意義的方法,不是要我們去否認、或逃避「未完成」所帶來的遺憾及痛苦,而是幫助自己找到新的視角,在心中創造一種「自我的完成」。
當我們把焦點從「追求外部結果」轉向「尋求內在意義」時,往往會發現:
有些看似未完成的故事,或許已經給了我們重要的一課,在生命中留下深具意義的印記。

本文撰寫時的參考書籍:蘇益賢《轉動內心的聚光燈,照亮人生更多可能》
這是一本很棒的書,裏頭介紹了大腦運作的原則以及許多轉念的實用方法,推薦給大家!
如果想感受內在的平靜與清晰,不妨試試靈氣
Comments